2020年3月17日星期二

世人解釋錯的發財之道

     由於我從小對古文經典著作非常感興趣,所以我從小就時常閱讀一些古籍文學,比如朱子家訓,千字文,弟子規,論語等,雖然我自身並沒有把他們完全背熟,但是一些經典語句還是能張口就來的,可謂孰能生巧吧。

     論語是華人世界比較熟悉的一本經典著作,主要記述孔子早年與弟子的言論,其中有一句非常有名,就是“子曰:君子愛財,取之有道”。這句話孔子並沒有詳細的解讀“道”的含義,但是後來荀子曾做過一個解釋,大致理解爲“先利后义则取之无道,先义后利则取之有道。”可是現代人並沒有理解的太複雜,就認爲道就是“道德”的意思,甚至在小時候上學的時候,老師也是這樣講解。

      據記載《論語》成書與戰國前期,而在當時相近的時期曾成書另一部名著《道德經》,這兩部書雖然內容不同,但是成書時期近似,所以在用詞方面應當在當時具有通用性,首先道德經的第一句就是“道可道,非常道”,第一句就用了“道”字。先不去深究這個“道”字是什麼意思,但是我們用排除法,至少可以確定道德經第一句中的“道”不是道德的意思,因爲他第一句如果是道德,那麼解釋起來就很摸不着頭腦。那麼從這一點看,“君子愛財,取之有道”中的道在當時那個年代肯定也不是道德的意思。現在的人往往把這句話解釋爲“君子愛財,就要掙取正義正路的財”,看似合理的解釋,其實並不太實用,因爲那個年代,孔子真的有必要去強調財的正義嗎?並且孔子一生並沒有提到掙多少錢算是富,並沒有提到究竟怎麼掙錢才算正義?孔子的弟子子貢就是一位富豪,不知道孔子當時是否問過子貢的錢財是否正義?我說這個不是爲了深究這個人的財源是非,而是想說孔子在說“君子愛財,取之有道”的時候,一定事別有用心。

       當調查了當時的社會狀態,以及孔子所處的環境,我經過八字上推理,發現現實中每一個人的掙錢門路各有不同,有領薪水的,有做生意掙錢的,有投機炒股掙錢的,從這一點我開始覺得孔子一直在強調掙錢“門路”的問題,但是爲什麼要提到君子呢?這一點其實很講究,這個社會每個人都在掙錢,但是不一定每個人都是靠自己掙錢,怎麼講?比如一個在政府部門上班的人,或者領導前面跑腿的助理,其實也很掙錢,但是他們掙錢是沒有門路的,也就是他們能跟着領導一天,就能掙一天的錢,如果有一天領導倒台了,他們就可能因此財運大降,甚至調職失業等。那麼這種人這時候就該着急了,因爲他們根本就沒有門路,出了政府大門,什麼也不是,在政府裡面就是領導使喚的工具。領導在,沒人敢惹他,領導沒了就傻眼了,完全就小人之造。這種就可以說是無道。那麼君子是什麼呢?君子本身就是很正義的人,就不會在權貴面前當個諂媚小人,那麼君子掙錢肯定就要有自己的掙錢方式,無論是做生意,還是爲他人工作,都是正常的財運收入,無論做多少種行業,都是正義的收入,這就是所謂的“道”,白話也可以講做“門道”。而小人離開了領導貴人,那麼他想掙錢,只能幹些偷偷摸摸的事情或行業,因爲正經的行業他們做不來,因爲他們本來跟着領導就是占便宜的掙來的財,所以便宜占多了,就不知道該怎麼正常的賺錢,這樣的人在社會中很多,特別從小衣食無憂,幹啥都有人幫,他就沒有經歷過風吹雨打,那麼一旦放入正常人的社會,他就束手無策了。所以這種情況就叫“無道”,沒有門道。

        那麼從這一點來看,與孔子當時的處境非常相似,因爲孔子本身就是一個君子,不是那種愛占便宜的人,所以掙錢也不會幹些偷偷摸摸見不得光的行業,他也更不會在君主面前拍馬屁。所以他就非常奉行取財有道。認爲君子掙錢就自然會有掙錢的門道,只有小人才需要在權貴面前占便宜。

         那麼從這一點看,世人想要發財,還要從門道入手,而不是一味的選擇錢多錢少的行業,只要一個人有各種好的門道或機遇了,那麼早晚也是能發財的命。如果一個人沒有門道,淨是做些偷偷摸摸的行業或投機發些財,那麼早晚還是會敗掉。

       如果您有問題或命運疑惑,歡迎留言!

0 评论:

发表评论